- 谜者,终将是回互其辞。我认为,此假设法还有可取的!(116.16.188.78)
- 灯谜文化源远流长,猜谜活动是传承灯谜文化的最好表现!(223.104.24.156)
- 好!(120.239.19.144)
- 沉痛悼念尊敬的郑泽生先生!(183.56.120.131)
- 强力支持作者观点,抨击灯谜界的弊端端!(113.100.14.156)
- 不错!鸡尾谜,解决了一谜多底的疑惑,还有可能开创一种新的形式。转发!(223.88.246.12)
- 感谢郭先生莅临金溪主持″讴歌新时代,传播新思想″十九大知识全国灯谜竞猜活动。少敏光临,金溪生辉(106.4.58.12)
- 宜广泛宣传,不要以讹传讹!(183.56.120.82)
谜论 | 好谜的三个要素
前几天,发了一篇文虎居谜话(点击链接:文虎居谜话|好谜的三重境界),有谜友说,最好举几个例子。 说实话,不是我抠门。是我觉得这种文章不宜举例子。或者说,举例子没用。 境界这种东西,眼光没到的人,你举再多的例子他也看不出好在哪里,甚至都是他的反例。而眼光到的人,不用举例子,例子都已经在他心中了。 这就好比你爬到一百多层楼上,跟还在五楼的人说风景有多美、天地有多大,还不如直接等他上来自己看。 不过,今天我想用一个具体的例子,来讲讲好谜的三个要素。 谜面:出闺门,送佳人,牵挂就要牵手行。 谜目:打一字 谜底:圭 作者:吴建伟(苏州) 这是我心目中的好谜。我认为它至少具备成为好谜的三个要素。 ●谜材熟 谜材为什么要熟悉?很多人不理解。世间万事万物,都可以入谜。为啥非得熟悉的才好? 还有人说,采用熟悉谜材是为了便于猜射,对猜射功能没怎么要求,只供阅读、欣赏的,不必强求。 其实这不是追求熟底熟面的本质原因。追求熟底熟面的本质原因,是关乎别解的效果。 我在《文虎居谜话|好谜的三重境界》里提到:灯谜的别解就像段子,包括铺垫和包袱两个层面,本意就像铺垫,别意就像包
汪笑侬与灯谜趣话(刘茂业)
清末民初戏曲家中,雅好灯谜者不少,如杨恩寿、翁偶虹等,都是个中行家。京剧改良的代表人物、被梁启超称之为“伶隐”的汪笑侬亦是灯谜好手。汪笑侬,原名德克金,满族人,出生于北京。他天资聪慧,兴趣广泛,经史子集,无所不窥,光绪五年中举,曾任河南太康知县。投身梨园时,因被京剧老生三杰之一的汪桂芬所轻视,遂更名“汪笑侬”以自勉。 汪笑侬有个外号叫“德不妥”,这和他喜欢猜灯谜有关。早年在开封城,他每逢有谜会便欣然前往,但他有个习惯,每次在报猜谜底时,尚未等出谜者判定正确与否,自己嘴里先念念有词:“不妥!不妥!”意为猜中固然好,不中也早有言在先,这样,留有余地,免得猜错受窘。时间一长,谜坛人士都识破了他的这个“伎俩”,就戏称其为“德不妥”。 汪笑侬擅长制谜,他创作的灯谜多与菊坛有关,如他传世的几条谜作:“伶官”(打《论语》一句)“学而优则仕”,旧时演戏的称为伶,伶官即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,谜底别解为“学优戏的则已成为仕宦”;“遇有舞台便演出”(打成语一)“逢场作戏”,“场”作“舞台”解释;“千不是,万不是,都是小生的不是,小生这厢有礼了”(打《孟子》一句)“平旦之气”,生与旦为戏曲中的男女
文虎居谜话 | 好谜的三重境界
●第一重:为谜而谜 做谜的目的,是为了把某个相中的谜底藏起来,给人猜。 由于预估谜底在猜谜人的知识储备里,甚至他耳熟能详,所以会想方设法隐藏,注重各种技巧,但又会用心留下蛛丝马迹,期待猜谜人百转千回之后,能够找到破解迷局的钥匙。 做这样的谜,需要掌握基本的谜法,但又必须有自己独到的绝招,还要考虑受众的感悟力。选材构思、谋篇布局,往往煞费苦心。 这样的谜,通常会收到如下的评价: 好谜好猜! 墙裂推荐参评某某某年度评佳! 若非斫轮老手,焉能出此佳作? 总结一句。第一重好谜的基本标准是:底材熟悉常见,技法严谨娴熟。 ●第二重:为趣而谜 做谜的目的,除了为谜而谜,还为了搞笑、抖包袱,类似于讲段子、脱口秀。 经过了第一重的积累、修炼,你会发觉只是为谜而谜,好像总是缺少点什么,滋味不够。于是开始留意灯谜艺术的灵魂——趣味。 灯谜的别解,天生带有段子的特性。本意就像铺垫,别意就像包袱。好的别解,就是本意这个指向通俗易懂、家喻户晓,然后突然拐弯到另一个指向——别意,而这个别意也明白晓畅,让你忍俊不禁、大呼神奇。 做这样的谜,除了法力强大,还要有灵性,有幽默特质,有
【公告】翔宇谜馆资料收集情况(19年1-3月)
●2019年1月07日,《龙海谜刊·龙海市双第杯www.711.net文化节专辑》(第26期)2本,龙海陈水龙捐赠。●2019年1月10日,《风起武林》(“下城普法杯”全国法治灯谜创作大赛作品精选)1本,杭州灯谜协会捐赠。●2019年1月15日,《月湖谜草》第83期、《三年集》第13期、《谜摘》2018续各1本,宁波张礼鹤捐赠。●2019年1月15日,《春灯》总第139期4本,周口罗营东捐赠。●2019年1
2018第17届风云杯学(tù)习(cáo)笔记(赵轲)
本届风云杯聚十七强队,一百七十猛虎,谜作者九十三人,可谓集谜界精英于一炉。谜作风格各异,佳构纷呈,值得我等吃瓜群众学习研究。躬逢盛会,幸何如之。尘埃落罢,闲看风云。特把学(tù)习(cáo)笔记与诸君分享,聊助谈资。与诸师友交流,不当之处,还请海涵。 用不用成句? ●“可学会了油嘴滑舌啦”(物体入水现象冠原因,1+3)轻浮起来/黄冬妮(冬妮娅)·冬不拉队 【面出《鹿鼎记》第三十四回】 ●“依稀瞧了些眉目出来”(明代画家连内秀赞语,2+2,卷帘格)倪端/有才/王醒宇(星汉)·游子吟谜社 【面出金庸《倚天屠龙记》】 ●“就是老太太逼着我”(四字汽车贷款习惯,含质押方式,卷帘)从不死抵/赵亮(小虎)·星语心苑 【面出《红楼梦》第四十六回鸳鸯语。“~,一刀子抹死了,也不能从命!”。死抵:压证加押车的质押方式】 这3条放到一起是因为我觉得这些谜其实没必要找成句当面,底找的好,随便拟个句就好。用了成句,却没用到成句的故事背景,感觉略显单薄。 ●“赂遗绎络”(六字小孩上学家庭分工)一个接一个送/黄冬妮 【2015年第14届风云杯网络谜赛赛题】 这条同样是冬冬的谜作,我也是这个态度。 或者这样,杯赛